
多元職場的實習之旅,讓我弭平焦慮,重新找到探索職涯的勇氣
嗨!我是芳綺,做為文科生,一邊被質疑「歷史系畢業後能做什麼?」,一邊找不到前進方向,職涯焦慮因此達到巔峰狀態。但若水兼顧獲利和助人的Tech for Good願景,讓我看見走出不一樣職涯的可能性!
嗨!我是芳綺,做為文科生,一邊被質疑「歷史系畢業後能做什麼?」,一邊找不到前進方向,職涯焦慮因此達到巔峰狀態。但若水兼顧獲利和助人的Tech for Good願景,讓我看見走出不一樣職涯的可能性!
同樣的背景,不同的世代,什麼原因吸引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、One-Forty創辦人陳凱翔毅然決然地投入社創領域?若水編輯團隊邀請兩位社創人首度跨世代對談,職涯與志向之間,如何真切地做出選擇?在社創領域裡,他們經歷了哪些截然不同的人生風景?
你曾經在職場上怕被貼標籤、被討厭,而不敢說出真心話嗎?
這次我為新書《愈吵愈有競爭力》撰寫推薦序,分享若水長期耕耘心理安全感的所思所見。
在社創領域,如何定義及衡量影響力?這是一門全新的領域,也是有志投身於此的工作者必須不斷思考的核心議題。One-Forty創辦人,與若水國際執行長分享第一手的實戰經驗。
問:「我大學學的是人資專業,將來想從事社會影響力相關的工作。請問我應該先培養哪些專業呢?是不是要去上專管、行銷課程,或者在業務部門歷練過一輪比較好?」
S室長妳好:
我曾經在實地驗證後,為社區的弱勢族群開了一間店,希望透過培訓,協助他們就業。但正式開業後,卻因為創業風險和經濟壓力被迫收場…請問今後我該如何系統性的找出社會議題呢?
在上一篇對談裡,One-Forty創辦人陳凱翔,與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(S)提到,「在社創領域,事情沒有對錯,只有選擇。」置身其中的經營者,面對各種心碎的時刻,如何在日常的經營中,學習找回自己內心的力量?時光倒流,還願意再創業嗎?請聽兩位社企創業家的真心告白。
回想2012年,若水正從創投轉型為聚焦身障就業的社會企業,創立了BIM建築資訊建模團隊。有一次,在NBA的賽後座談中,勇士隊的隊長柯瑞(Stephen Curry)被問及:「當面對敵隊明星球員LeBron James時,你展現什麼樣的心理素質?」他回答:「他無疑是個強勁的對手,但我也很清楚一件事。」
「為什麼若水的logo是半杯水?」若水AI團隊工作坊的開場中,執行長陳潔如(Sabrina)丟出了這個問題。「歡迎有志者加入!」「還有空間,永遠在前進!」…夥伴們熱烈回應對若水logo的演繹與想像。原來,那半空的水杯,蘊含了若水人(Flower)的願景與深深期許:期許自己永遠記得為這世界上匱乏的另一半努力。
事業部
聯絡我們
取得最新資訊和第一手消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