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歲的你,也在夢想和工作之間掙扎嗎?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問:「我今年已經25歲了,想從事社會影響力相關的工作,但好像不能再那麼放肆的探索,必須謹慎規劃職涯的方向。請問我該去大公司上班,還是繼續待在社創領域呢?」

哇,對我來說,這個問題其實不存在,因為工作和夢想其實不是二選一。而且25歲才剛踏進社會,正要開始了解自己,怎麼會不能探索呢?

我和大多數人一樣,經歷了一段探索的過程,才逐漸了解自己想要什麼。出社會以後在資通業工作了幾年,我喜歡我的工作,但老實說過程中懵懵懂懂,不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,只我隱約知道自己對於「人」(特別是弱勢族群)有關的議題有熱忱。

所以,我讀大學的時候就跑去偏鄉做中輟生的課輔志工,下班也曾經做過義務張老師,只不過,這時我的工作和夢想,還是兩條平行線。

兩條平行線開始整合,是在我三十幾歲創業,遇到各種挑戰的時候。

一開始,若水團隊想用社會企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,但是大家都沒有經驗。我們跑遍台灣,在不同領域蹲點做田野調查,訪問城鄉、環保、身障就業等不同領域的前輩。

我們戰戰兢兢,充滿熱忱,不僅做了許多研究,也運用在企業學過的商業理論,想出了各種解方,但是一和前輩們進一步討論,幾乎都被論以不接地氣作為收場。

某次當解方又被駁回時,還來不及收拾挫敗的心情,一位前輩轉頭問我一個很犀利卻很根本的問題:「潔如,你到底相信什麼?」,我愣住了,像背答案一樣的說:「我相信社會企業是一個好做法」。那個瞬間我才發現,雖然我對助人充滿熱忱,但想法卻很表淺。不僅沒有好好深入了解弱勢族群面對的問題,反而急於應證商業思維可以如何運用,自以為是的端出一道又一道的解方。

創業讓我看見自己的盲點,靜下來好好反省:我的行為,真的和我的理念一致嗎?我這一生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

如果井上雄彥沒有去畫漫畫

知名漫畫《灌籃高手》的作者井上雄彥,曾經被人勸說不要把喜歡的事情當成工作,還是找一份普通喜歡的工作比較好。但是井上雄彥卻說:「如果我只是普通喜歡現在這份工作的話,早就放棄不做了吧。『喜歡的事』和『自己』是畫上等號的,總不能放棄自己吧。」

我的喜歡,就等於我自己,兩者是無法分割的。工作了二十幾年,我看見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理想的工作,但你所從事的工作裡面,一定會有一個部分讓你非常喜歡。

當大家被問到「你的夢想是什麼」的時候,通常會回答某種職業或生活型態,小時候說我長大想要當老師、消防隊,長大後說我想要財富自由、住大房子…,但我覺得可以換個問法,不用侷限在這些框架裡面。

其實你應該問自己,「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

先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再從你的使命宣言反推回去,工作和夢想之間的清晰度會越來越高。

因為創業跨出了舒適圈,每天被逼著從不同的視角解決問題、自我反省,夢想和工作這兩條平行線終於重疊了。

探索自我的過程中,自我覺察和行動其實是相伴相生的循環。一開始是因為懵懂的自我覺察,讓人想跨出舒適圈去面對挑戰,然後過程的經驗會一次又一次的觸動我們,幫助我們更清楚看見自己是誰。

所以,你對什麼事情有熱忱,這輩子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?把這個問句放在心上,花一點時間好好探索,相信你會越來越了解自己。

人生所有事情都是「 all about yourself」,謝謝你的來信,也祝你早日踏上你的英雄之旅。

走在為好事創新的路上,不小心卡住了嗎?

在為社會創業、創新的路上,面對分岔路,難免失去方向感。 有任何關於職涯選擇,或是團隊管理、商業機制的的疑惑,歡迎寫信給S室長聊聊。

👉室長信箱:service@flow.tw

熱門文章
當團隊成員意見分歧,該如何凝聚共識?
用AI改變教學現場,創造下一代嶄新的學習體驗
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關鍵只有一個
帶著創業家精神出發!在社企擔任AI數據PM,開展我的影響力職涯
在每天的打怪日常提升專業技能,更清楚未來職涯走向

關注志趣相談室

取得最新資訊和第一手消息!

若水Tech for Goo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