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企創業,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專業背景與思維?

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

原文取自於桃園市政府電子書: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專訪

若水國際是台灣第一家社企創投,這些年來,更從創投蛻變成以科技翻轉身障就業的社會企業,建立由身障者組成的BIM整合服務團隊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, BIM;建築資訊建模)以及AI數據處理服務團隊(Data Annotation)。

2007年若水剛成立時,了解社會企業的人並不多,但經過這些年政府與相關組織積極倡議,社會企業影響力漸漸為人所知,社企創業所需的資源也都比過去豐沛許多。

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認為,現今全球趨勢,對工作的價值認定,除了能餵飽自己,也重視未來發展性,同時希望具有社會意義,促使這一代更多年輕人,願意投身社會創新領域。

闖蕩江湖前,先磨亮武器

「我們常說創業要趁早,」陳潔如指出,「年輕人的確學習比較快,但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就投入,雖然熱情很足夠卻很可能折翼,因為社企創業的辛苦,會是一般新創事業的兩到三倍。」

社會企業要兼顧社會議題和商業運作兩個面向,對本來就複雜的社會問題,用商業模式對症下藥,也讓本來就不易的創業,難度加乘。

「在闖蕩江湖前,應該先磨亮武器,讓有些基本配備在身上,而不是赤手空拳,」陳潔如強調,想投入社企,至少必須掌握其中一塊,才可能將兩個面向加以整合。例如對社會議題非常了解,創業後就要盡快熟悉商業運作;也可以先在企業歷練,到社企後再加強社會議題。

「在什麼時間點投入並不重要,」她指出,

重點在於,你累積了多少?這些累積是否足以往下一步走?
目標在哪?還有哪些不足?

陳潔如認為,志工接觸社會議題是很好的切入點,但必須在從事志工過程中,學到如何看待社會議題,建立思辨能力,「如果只是帶著熱情參加幾場活動,這種經驗太薄弱,不足以支撐社企創業。」

借助科技力量,找尋更多機會

「許多社會問題,透過科技有很大的翻轉機會,可惜在台灣社創領域較少被應用,」陳潔如觀察,這和創業者背景相關,「科技人才大多進入企業,而社企無論是創業者或找尋的創業搭檔,多數不具科技背景,思考時自然會從熟悉的領域出發。」

其實借助科技的力量,能夠尋找更多機會,提供更多可能。若水當初選擇在科技產業裡找尋身障者的工作機會,就是希望有所突破,她說:「身障就業多為勞務性質的工作,會和其他弱勢族群搶食這個市場,我們不想讓弱勢取代弱勢,」希望創造全新的職種,擴大就業的餅。

借助科技力量,找尋更多機會,是若水國際轉型成為社會企業的突破。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而若水也把科技導入賦能。譬如在AI數據標註工作上,有些身障者手部不便,是否有辦法發展一個降低手部工作的工具,讓他發揮腦力下判斷就可以。「我們以身障者出發,思考科技能為他解決什麼問題,」陳潔如指出,「而非因為我們是科技屬性的社企,所以應用科技。」

換句話說,任何一個社會議題場域,無論是有機、小農、地方創生,都可以思考有沒有可能導入科技,做出突破性的改變。

現今大環境高度變動,企業時刻面臨新挑戰,陳潔如表示,「如果用舊有思維,連一般創業都很容易失敗,社會問題就是因為原有方法解決不了,如果複製原有方法,能解決的有限。」

但要如何激盪出創新,源頭還是從深入了解議題開始。若水花了兩年研究,身障就業領域中哪些問題被解決了、還有哪些問題,才終於找到切入點。

大規模的田野調查後,他們發現身障就業有M型化的情況。上層有能力者可以進到企業,下層有庇護型組織給予協助,「但中間還有一群人無法長期穩定在企業裡工作,」陳潔如表示,「這群人是隱形的,如果沒有深刻地田野調查,是不會被發現的。」

若水開設第一個事業部時,發現許多極重度和重度身障者前來求職,這批本來被認為不是勞動力、不會出現在職場的人,卻因為社會福利無法完全照顧到,以至於還是得找工作,這又成為若水著手設立居家工作事業部的契機。

在對的問題上找解方

找到了這兩群身障者,針對他們屬性,研究他們適合什麼樣的科技類工作。

但若水想要服務的這群身障者,都無法符合企業要求的條件,又怎麼可能進得去科技業呢?「這個問題有個很重要的假設和理所當所是,『他們沒辦法被訓練』,」陳潔如解釋,「找答案的過程中,我們得到很大的體悟,過去的假設有太多理所當然。」

於是屏除先入為主的假設,把「身障者不能做」、「沒學過怎麼做」、「很難訓練」等考量都先拿掉,只關注一件事:在科技產業裡,有沒有一種工作是機器無法取代的。

然而,科技不就是要取代人力嗎?怎麼可能在裡面找到勞力密集的工作?於是把問題設定為:有沒有哪個工作需要大量人力投入,可以為科技工作加值?過程中挑戰很多可能性,努力尋找那看似不存在的機會,但問對問題,創新的答案也跟著出現,BIM就這樣被找出來了。

接著若水開始思考,「技能可以被訓練嗎?」、「流程可以被拆解嗎?」最後,才把身障者放進來。依循這樣的脈絡,他們一步步把創新的商業模式思維建立起來。

「問對問題很重要,也非常困難,」陳潔如指出,

「了解不夠透徹、問錯了問題,花精力在錯誤問題上找解方,只會徒勞無功。」

許多社企團隊經常遇到的狀況是,為什麼我提供的解方,想服務的對象不要?她指出,問題就是出在對使用者不夠了解。

若水非常強調以「使用者為核心」的概念。無論是商業運作或社會議題,中心思想都一樣,必須以使用者為起點設計解方,要不斷思考,使用者怎麼想,以及使用者要什麼。

對商業而言,就是我的客戶在哪?我的客戶要什麼?我有沒有幫客戶解決痛點?社會議題也一樣,身障者為什麼找不到工作?他的困難在哪?我們要提供什麼解方?

社會企業有兩群客戶,消費者是一群,就是真正購買產品和服務的顧客,而社會問題中想服務的對象,則是另一群客戶。只要能接軌使用者的需求,創業的成功度和可行性就會提升。

為使用者提供解方,解決使用者痛點,就是企業的價值所在。部分社企經營者會認為,理念可以成為產品賣點。

陳潔如提供簡單的檢驗方法:商業的邏輯就是客戶買「你的產品」來解決「他的問題」,其中,「你的產品」和「他的問題」是兩個空格,空格可以改成任何一個主詞,套進去檢視你提供的產品或服務,到底解決客戶什麼問題。

如果經營者主張競爭力是「雇用弱勢族群」,那就把「弱勢族群」放進去,會發現「客戶買弱勢族群就業,要解決問題」,句子無法成立,那表示產品賣不出去。這也是為什麼若水和客戶洽談業務時,並不會點出雇用身障者,她指出,「客戶要的是BIM 服務能夠解決施工問題,空格答案不是身障者。」

解決客戶痛點的才是剛性需求,陳潔如表示,理念是附加的,是為產品多插上翅膀,
但你不能把翅膀折斷,問對方要不要單買翅膀?

「有人問過我,可不可以用CSR說服企業,購買有理念的產品或服務,」她強調,「CSR是個得到創業第一桶金的路徑,但不應該做為長期經營事業體的販售方式。」

要跟客戶建立雙方企業買賣關係,上下游的供需,實質商業合作,才能走得長久。

別不明所以的失敗

很多年輕創業者總是會嘗試前人做過的,因為總有個盲點:可能是你沒做好,我還要再試一次。
「再試一次的精神很好,但也要認真思考,他做不好的地方在哪?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哪?」陳潔如強調,若水也非常強調驗證精神。

清楚前人力猶未逮的部分,才能知道自己起點要放在哪裡。她表示,站在前人基礎上學習是最快的,特別是社會議題實在太廣,若水也是從過去的案例中汲取養分。

「失敗對於創業非常重要,但千萬別不明所以的失敗,到最後只是在耗損自己能
量,」她指出,認真看待失敗是很痛的一件事,但唯有沉澱反思,知道哪裡做得好及不好,才能擺脫失敗。

對於有志投身社企的年輕人,陳潔如提醒,經營社企不是靠熱情就能撐起來,要保持開放的心胸,不斷虛心學習,而且一定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,因為這是走下去很重要的初心,讓你在過程中面對種種挑戰時,能夠再回頭反芻,是否真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。

延伸閱讀
不怕失敗29次,因為下一次會更對!
當SDGs浪潮來臨:給想發揮影響力的你三個行前指南
一個足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故事:職場上消失的5%族群,你看見了嗎?

熱門文章
當團隊成員意見分歧,該如何凝聚共識?
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關鍵只有一個
一個足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故事:職場上消失的5%族群,你看見了嗎?
成功團隊把員工心理安全感放第一,若水獲HR ASIA肯定的祕密
職場心理安全感的實踐:面對衝突,我們都有可能是那個人

關注若水頻道

取得最新資訊和第一手消息!

若水Tech for Goo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