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科技遇到身障就業,Tech for Good社會設計因此誕生

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

原文取自於【IxDTW設計年會】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專訪

用商業跟科技,點亮身障就業的可能性,是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十三年的社會企業之路,一路與若水團隊一同實踐的理念。

加入若水前,陳潔如喜歡自己在通信網路業歷經產品、行銷、銷售跟企業規劃十幾年的工作經驗。而在大學時期發現自己有很大的熱情是在與人有關的服務性社團,投入職場後熱情依然延續,她從企業下班後的另一個身份就是擔任不同組織的志工。在 2008 年離開外商加入若水後,除了透過在企業裡蓄積到的能量,做一些企業裡做不到的事,也將專業工作與志工生活合而為一,開始一個不同意義的志業,雖然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有許多要突破的困難,但不會再疑惑為什麼我在這裡,漸漸相信這是自己的天命。

做大場域,在科技產業裡創造身障者的就業機會

陳潔如認為科技並非只有單純為了市場而存在,它其實可以結合非常多東西去解決社會問題,而社會議題只會越嚴重,不會越來越少,再不趕快整合的話,社會議題會越來越難解。掌握需求、了解痛點是平衡社會設計、商業及科技的快速變動的方式。

對於若水而言,商業客戶及身障夥伴兩者都是我們意義上的客戶。若水的設計其實就是把身障者拉進雲端科技的商業模式裡面,但是商模是資本主義下的產物,反觀弱勢的就業、弱勢的培育則是人文關懷的,因此身障就業的機會需要不停地在兩者間找平衡點,而且同時要避免因為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,而造成弱勢取代弱勢,用創新商業模式幫身障者找到工作是若水的挑戰。

陳潔如說現在強調自動化,機器人能做的事情人不要做,但她相信科技領域裡面仍還是有一些「人」的工作,而這個「人」的工作我們適合給身障者。

目前若水已經生了兩個商業模式,若水第一個事業部是BIM建築資訊建模(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簡稱 BIM)整合服務,簡單來說是把建築物先用電腦 3D 模型預蓋過一遍,預先幫建築師或者營造廠去找出設計跟施工上的問題。若水自行開立訓用合一的 BIM 職訓班,招募可以出得了門的身障者,經過四個月的訓練,與 BIM 專業人士融合成為團隊。這是個在專案裡可以真的發揮工作價值的設計,雖然在協作層面多上許多的溝通,但若水認為整體部分透過專業分工產線化之後,學習曲線會起來,穩定性會變高,透過回饋系統將每次的流程嘗試,調整到精準的程度。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第二個事業部是AI 數據服務,招募出不了家門的身障者,透過自建類似 Coursera 的訓練平台,歷經一個月的訓練,能讓不知道怎麼做 AI 標註的身障者,成為專業的 AI 數據標註師。同時若水也使用多元智慧標註工具箱來提升工作品質與速度,例如透過拉出框線就能自動對焦,對物件進行框線貼邊的功能。AI 標註需要人腦進行判定,盡量讓身障者在肢體移動上花最小力氣,降低對於標註的障礙,以將更多心力專注在判斷上。

充滿信任與回饋的工作環境,讓每位夥伴溝通無距離

營造高度心理安全感,信任與沒有恐懼的文化,是透過綿綿長流累積形成。若水做為一個多元團隊,超過50%的同仁為身障夥伴,其中障別更涵蓋法規的8成,團隊成員來自不同領域專業,包括工程建築、科技研發、人文設計、資通商管。為因應多元團隊的需求,更有15%的同事背景是來自社心,例如諮商、職能治療。

如何使身障者與團隊融合在一起,才能交付專案?陳潔如說高度心理安全感的企業文化是關鍵。團隊之間必須建立共同語言,同時所有人會議室裡都敢講出他對這件事的看法。不論身障者是否在家工作,若水都有線上與線下的 Check In 文化,坐下來先聊聊自己,不談工作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,不管你是在家還是有豐沛的社交,都可以講講有關自己的事情。

若水團隊年底時會輪流去家訪,了解居家身障者的工作狀態,讓他們也願意去分享很多自己的事情,陳潔如請團隊夥伴分享家訪的經驗,夥伴說:「去過家訪才深刻了解到,原來平常透過鏡頭能夠跟你很自然溝通的夥伴,到了他家裡才知道,他要付出多少的努力,才能做到從床上移動到輪椅上跟你做互動。」有些事情不一定是線上做得到、看得到的。

透過 創新工作流程、若水AI數據匯流處理平台、UI/UX設計,為所有團隊成員帶來便利。軟硬環境的兼顧能衡量人心與身體,SOP 的妥當使他們能完成工作安排和交付、身障者友善的 UI/UX 也提升身障夥伴的工作品質與速度、最後若水的平台都已經數據化,能即時監測數據、看得見標註狀態與品質。早期加入若水的身障夥伴,也作為「先鋒者」們,一起設計了整套系統跟佈建這套軟環境的過程。

陳潔如分享曾經一位表現非常好的居家身障者,突然一週產能掉下來,諮商的夥伴就會擔心說是不是身體不好需要輔具?但身障者覺得什麼都很好,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產能掉了。這時負責專案的PM就會透過 Mapping 數據去分析,去看分配給他的圖像中,哪一種類型表現不好,接者請社心背景員工支持的夥伴去家訪。家訪後了解到,因為夥伴需要臥床側躺做標註,這時候視角是往上看的,所以當需要標註的區域都集中在照片的左下角時,就容易產生盲點,若水的夥伴就協助他調整螢幕支架改變視角,後來這位身障夥伴的良率就再度提升。

這樣的環境和就業機會,不只是生活安定感和圖隊接納感,重要的是身障朋友也能有專業上的累積,在科技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。

科技能夠為善,與夥伴協作共同推動美好社會

賦能一位「受助者」成長為一位「工作者」 非常重要,從沒有工作經驗,到能透過工作取得報酬的過程是個非常神奇的事情。從需要跟別人拿錢,跟可以拿錢給別人,是完全不同的,尊嚴跟自主性會讓他們整個人有精神起來。唯有能夠掌控自己才知道,他們也有機會去影響別人。

成為數位產業工作者,對身障者來說是很有意義的,會認為原來自己也可以是科技產業的一份子,自己做出來的東西,可以推動人類社會在一些目標上的前進。這是若水從身障朋友身上得到的回饋。

陳潔如說身障就業的問題,好多前輩已經努力了幾十年,可為何它還存在?曾經有好多社企的夥伴們一起聊到:「做社企真正的成功就是不需要我們的那一天。」,代表社會問題被妥善解決了,既然這問題這麼難解,那就不是一家公司就能做到,或透過單一在做的事情就可以全面解決這些事情。

當中利害關係人不只有企業、NPO、政府,更包括個人、大眾對這件事情的看法,這些來自於一整個世代對於身障就業的全面性看法,可以激盪出無限的可能。每一位想要參與者都可以依照既有的案例持續堆疊出更多可能性。這就是若水很想做出來的生態系統。

企業 VS NPO 鴻溝,下個十年,社企成兼顧兩者要角

問題總是很難解,且越來越難解也越多變,想解決資本主義下產生出來的社會議題,需要透過社會設計,把所有的設計、科技、商業彙整的思維。

「你要先愛客戶的問題,而不是愛產品,也不是愛你的設計;
要去愛你客戶的問題,那個愛是要真正的瞭解他,而不是你以為的了解。」

能產生社會影響力的職涯,是年輕人認為這個世代值得投入的一個選項,到企業或是NPO的就業選擇,也是面向單一市場,而社會企業是兼顧兩邊,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多元:要解社會議題,又要解商業議題,利害關係人與討論面向多元,還需要跨界學習。雖然說是這是最難解的大魔王,需要透過一段職涯歷練,而非短期的志工投入,才有機會將自已的能力轉換到社會上。

感謝IxDA Taiwan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 – IxDTW 互動設計年會 2021,採訪團隊如下:
撰稿者:Greg Wang 王嘉田 / greg.wang@ixda.org.tw
採訪:Greg Wang, Nozomi Hsu
攝影:Tim Chou, Vicky Hsu, Tiras He
編輯:De Jiun Lee, Leona Lin, Lindsay Hsieh

熱門文章
當團隊成員意見分歧,該如何凝聚共識?
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關鍵只有一個
一個足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故事:職場上消失的5%族群,你看見了嗎?
成功團隊把員工心理安全感放第一,若水獲HR ASIA肯定的祕密
職場心理安全感的實踐:面對衝突,我們都有可能是那個人

關注若水頻道

取得最新資訊和第一手消息!

若水Tech for Goo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