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x+why
千禧年是網路經濟泡沫化的最高點,Google搜尋等科技產品才剛要起步,人們對科技仍不信任,也沒還有SDGs、ESG等概念。但這些都澆不熄英國一位叫做保羅・米勒(Paul Miller)的青年,對科技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熱情。
一炮而紅的夢想英雄帖:保羅・米勒是誰?
米勒是一位關心科技時事,對未來充滿想像的科技宅。他始終相信,網絡科技能改變世界。他堅信網絡科技能改變世界,埋頭寫了五年的文宣,卻激不起任何水花;一怒之下,跟友人創辦了SchoolOfEverything.com,嘗試用科技實現終生教育,作為對「上一個世紀的教育方式」的反叛。
沒錢沒人,米勒回憶:「那是一條寂寞的路。當時若有同儕相伴,分享看法,相互學習,勢必獲益良多。我們想做的事也很難募到早期資金。」這條寂寞的科技向善之路,一度讓米勒感到孤立無援,但他仍未放棄。直到2008年,累積了足夠的能量,他決定登高一呼,透過網路對倫敦的阿宅們發出英雄帖:
「你技癢嗎?(Got an itch? )」
「我們正在尋找任何你覺得用點阿宅力即能有助止癢,讓世界變得更好的點子。」
沒想到這次出擊,終於成功轉動了命運的齒輪。
上百位科技阿宅齊聚紅磚樓,立志改變世界
米勒想都沒想到,發出英雄帖後的第一場黑客週末,竟吸引上百個工程師、關心社會議題的年輕人等現身!這場以「科技向善」(Tech for good)為目標的社會實驗,稱為「社會創新營」(Social Innovation Camp)。
活動現場像極了漫威英雄電影。這群無名英雄原本互不相識,白天默默在銀行、廣告公司、科技公司上班,週末則擠身位於邊陲的東倫敦,一座於十五世紀建造的紅磚樓,獻身社會、環境議題。
牆上貼滿便利貼、室內充斥著討論聲,米勒和群眾們就在這裡,蘊釀出千奇百怪的點子,和各種創新對策。直到週末將盡,再如潮水般退去,回歸工作崗位。

社會創新營的現場(圖片來源:Social Innovation Camp’s flicker)
「如果不是為了幫助他人,今天我們不會出現在這裡;如果不是為了遇見其他人,讓他人也願意參與到你的助人計畫之中,今天我們不會出現在這裡,」與會者班・馬修(Ben Matthews)說。
米勒堅持夢想多年,舉辦的社會創新營一炮而紅!不只在英國追加了五場,隨後擴及全球25個國家;而米勒的事業也越做越大,成為英國第一家科技向善創投公司「BGV(Bethnal Green Ventures)」的CEO,甚至榮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。
超有影響力的創投,結盟FB用科技做好事
至今,BGV投資了127個「科技向善」的社會新創,帶入8,000萬英鎊的後續投資,服務1,230萬人,而且所有計畫都至少符合一項以上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,甚至和臉書合作設計加速器計劃LDN LAB,發掘人工智慧等更深度的科技向善應用。2017年,BGV獲選為全球最佳B型企業(Best for the World Honoree 2017)、被歐洲投資新創媒體Sifted選為「你該認識的25家英國創投」之一。
「與草創時相比,現在我們更瞭解如何支持和投資科技向善企業,即使學習的路還很長。我們相信科技有龐大的潛力,能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,而我們能成立一個出色的投資公司來幫助他們實現改變。」米勒在BGV的影響力報告中寫到。
這場紅磚樓阿宅聚會,還誕生了哪些腦洞大開的創新點子?從下列文章,一窺更多科技向善的可能。
·系列2:一個單純的信念,竟打造出破萬人的科技創新社群!
·系列3:Google、臉書來相挺!帶動歐洲科技向善風潮的創投BGV是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