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egory: #使命願景

不怕失敗29次,因為下一次會更對!

若水從社創投轉型成社企本身的過程中做了29次失敗的嘗試,主要是苦於找不到兩者的平衡點。「科技創新、趨勢結合、尋找商機等,其實都是在商界裡磨練出來的能力。但社企有其社會性的本質,要了解它,心態就必須歸零。」以專業經理人的角度看創業機會時,會覺得在隔山打牛,沒辦法真正注意到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是什麼。

閱讀更多 »

當科技遇到身障就業,Tech for Good社會設計因此誕生

用商業跟科技,點亮身障就業的可能性,是若水國際執行長陳潔如十三年的社會企業之路,一路與若水團隊一同實踐的理念。加入若水前,陳潔如喜歡自己在通信網路業歷經產品、行銷、銷售跟企業規劃十幾年的工作經驗。而在大學時期發現自己有很大的熱情是在與人有關的服務性社團,投入職場後熱情依然延續。

閱讀更多 »

挺過十年商業市場考驗,在科技業開闢全新身障就業之路

成立迄今十五年的若水國際,是一家專門訓練身障者成為建築物3D建模師、AI標註師,並聘雇其員工的社會企業,靠著這群身障工程師,它陸續拿下記憶體大廠美光的后里A3廠、土城長庚醫院等建築標案,甚至連華碩編寫的AI演算法前,都要靠他們進行標註。堪稱台灣社會企業先驅的若水,究竟是如何讓身障者學會科技、進而就業呢?

閱讀更多 »

社企創業,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專業背景與思維?

「我們常說創業要趁早,」陳潔如指出,「年輕人的確學習比較快,但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就投入,雖然熱情很足夠卻很可能折翼,因為社企創業的辛苦,會是一般新創事業的兩到三倍。」社會企業要兼顧社會議題和商業運作兩個面向,對本來就複雜的社會問題,用商業模式對症下藥,也讓本來就不易的創業,難度加乘。

閱讀更多 »

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關鍵只有一個

2020年是多事之年。肺炎疫情爆發,一連串地震、水患,還有史上最嚴重的加州大火,全球都在問: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時代演進,隨著「Tech for Good」的概念興起,科技與社會貢獻之間不再非黑即白,而是走向互利共好,兩端同時發展的光譜。微軟、谷歌等大型企業們從自身科技優勢出發,發揮社會影響力。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