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足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故事:職場上消失的5%族群,你看見了嗎?

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文/影響力發展部經理潘昱豪

《生存之上,職涯之下》是若水拍攝的第二支、也是市面上的第N支身障就業主題的影片了。同樣類型的影片已經這麼多了,為什麼還要再拍?
在進入若水之前,我是離身障者很遙遠的上班族。自從有機會近距離的和這群職場上消失的少數族群共事,我才知道,原來我們的認知,還遠遠不夠。
回顧影片的拍攝過程,我其實很震撼:「就業」這件事情,不只為影片中的主角鈺樺帶來改變,也改變了我的思維觀點。

《生存之上,職涯之下》,是我們拍攝的第二支以身障者作為主角出發的影片(第一支影片是:我讓 AI 看見世界,用工作看見自己),這兩支影片都讓我有很深刻的感覺,就是:你以為你對身障者的經歷能夠「感同身受」,但其實還差得很遠。

我永遠不會忘記,當我們走進身障夥伴家的那天。

當我們看見肌肉萎縮症的身障同事需家人協助,把她吊掛在一座比人還高的機器上移位,才能坐到到電腦桌前的那個瞬間,現場鴉雀無聲。我很震驚,沒想到每天透過螢幕畫面跟我一起工作的人,在鏡頭背後,竟然要花費那麼多力氣才能移動到工作崗位。

無論是經常與身障夥伴聊天,或是看很多相關的議題及故事,都比不上當你真正走進她們真實生活的震撼。這時你才會恍然大悟:原來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。原來要做到同理他人,其實如此的困難。

這支影片的拍攝過程中,我們親自與影片主角鈺樺走過一趟她每日的上班路線,才理解到我們的社會離真正接納所有人到底有多遠:高低起伏的馬路、忽窄忽寬的人行道、不友善的車流交通,讓她每天上班曝露在危險之中。

拍攝一支以身障者為主角的影片,比我一開始預期的困難很多。這個難不在於攝影技術,而是在於每一個選擇背後的人性思辨和價值選擇。

例如,怎麼拍才能呈顯出身障者真實的樣貌,但是又兼顧影片該有的起承轉合?剪輯時該如何拿捏理性與感性的比例,讓觀眾有感受有啟發,但是又不濫情、不無聊?

市面上能夠引起大眾共鳴的影片,多半有強烈的情緒張力,也會特別凸顯主角痛苦挫折的經歷。但是我們想要傳遞最真實的情緒,用最自然的方式呈現出「工作可以為人帶來改變」這件事,所以過程中,我們一直盡力避免去影響到影片主角鈺樺真正想表達的故事。

影片主角鈺樺,在進入若水前經歷過各種人際、求職困頓,早已習慣用微笑幫助自己和外界互動。訪談時,不管講到哪個階段的挫折或是難關,她都習慣性的用笑容去表達或是掩蓋情緒。

即使談到自己BIM職訓失敗時的難過,她依舊微笑著說:「我們(身障者)會不會真的就是不適合在外面工作,可能要去賣彩券了」。

當時我很掙扎,是不是應該請鈺樺表現出她困頓、難過的樣子?但最終我們還是選擇了「真實」原則,不要求她做任何效果,而是去接受這支影片的情緒張力可能不足的狀況。

一起走過,才會知道城市裡充滿大大小小不夠友善的空間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生活在我們周遭,卻消失在職場的5%身障者

你可能會想問,市面上同樣類型的身障影片已經這麼多了,為什麼還要再拍一支?

我問過身邊的同事、朋友,多數人的答案都是沒有。這群人長期被社會所遺忘,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,也默默消失在職場,但社會好像對這樣的「消失」事情習以為常。我在加入若水前也和大家一樣,對身障者沒有太深刻的印象。

這群在職場中消失的身障者,很多嗎?

2014年若水做了田野調查,發現全台共有100萬身心障礙人口,其中80萬的身心障礙者有工作的需求。8年後的今天,身障人口總數已成長到120萬,佔台灣人口數的5%。

其中,還有一個數字讓我很驚訝:有88%的身障者,是因為生病、車禍、老化等原因而後天致障。也就是說,

「身障就業」的議題其實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,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彼此的日常。

所以,我和團隊想紀錄影片主角鈺樺的求職經歷,讓更多人意識到身障者的真實處境。不去刻意營造更多「正向、感人、勵志」的模板形象,而是讓最真實的情況,和更深的社會結構性的問題能夠被看見。

影片主角鈺樺的故事正是其中一個縮影,她用自己的經歷帶著我們從就學、求職到入職,走過這條充滿障礙,但是又不止步於障礙的路途。

我們想透過故事的力量,帶大家看見一份穩定又適性的工作帶給人的改變,以及企業的多元共融,可以為身障就業帶來什麼可能性。

昱豪(右一)和若水夥伴們分享,最近自己有感的生活故事(圖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你帶著什麼樣的意識,在看待與自己不同的族群?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重視議題,價值觀也不相同,即使你不一定關心身障就業議題,但是我想,「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,去接納與我不同的族群?」這件事情,值得每個人去思考。

三十年前的社會,我們可能需要隱晦的談論同性戀議題,但如今同性婚姻合法化,LGBTQ已經是社會普遍能接受的共識,女性意識抬頭也成為常態,各個領域都可以看見傑出女性。這些成果及社會共識,其實也是很多前人有意識的、慢慢耕耘而成的。

今天社會看似朝向多元發展,其實還是涵蓋了很多的排擠跟標籤,但我想,只要大家都從自己的「思維」開始改變,總有一天會帶來實質上的變革。

也許在很多人眼中,職場是一個弱肉強食、高度競爭而且事求人的地方,哪裡有餘裕去兼顧其他人遭遇的困難?但是只有要有人開始好奇的想:「職場的多元性,除了能力很強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光譜的同事做代表以外,還有沒有其他族群?」、「身障者真的不可能出現在一般職場嗎?」、「除了外包按摩師或行政庶務,身障者還有哪些職缺?」,明天可能就會不太一樣了。

我沒有一個對於身障就業的標準答案,但是歷史教會我們,

今日的理所當然,在過去常常是標新立異的存在。

眼前能做的,就是把故事持續說下去,引起更多人願意和我們一起反思、分享自己的故事。或許到了某一天,這些結構性的障礙就能被鬆動,創造一個更多元包容的職場了呢?

衷心希望每個人都有被溫柔接納的權利,也希望這支影片,可以讓你更進一步認識身障族群,帶給你一些思考的契機。

(影片來源:若水國際)

延伸閱讀
當科技遇到身障就業,Tech for Good社會設計因此誕生
想發揮社會影響力,該培養哪些專業能力?
相信脆弱和分享的力量,走出經營的舒適圈 | One-Forty陳凱翔×若水國際陳潔如

熱門文章
當團隊成員意見分歧,該如何凝聚共識?
科技可以如何幫社會解決問題?關鍵只有一個
一個足以改變下個世代的故事:職場上消失的5%族群,你看見了嗎?
成功團隊把員工心理安全感放第一,若水獲HR ASIA肯定的祕密
職場心理安全感的實踐:面對衝突,我們都有可能是那個人

關注若水頻道

取得最新資訊和第一手消息!

若水Tech for Good